找到相关内容16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智者大师论善巧安心

    佛法,其心念念欲得名闻,贪求四八方称扬称咏,内无实德,虚无贤圣。这样的发心会起下品十恶,实质上是发鬼神心,行刀途道。(4)动机是为嫉妨胜地,其心念念常欲胜彼,轻他珍己,表面上行、称颂仁义礼智信。这 是...

    高新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02340819.html
  • 儒家诚信思想的源流及其现代价值

    开始将“信”列为“仁义礼智信”五常之一,可见后儒对“信”这一德目的重视到了何等程度。宋初司马光从治国角度坦言:“夫信者,人君之大宝也。国保于民,民保于信。非信无以使民,非民无以守国。是故古之王者不欺...

    赖功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35642459.html
  • 中国官方哲学儒家思想与佛教道教的纷争与融合

      到了宋明时期,随着佛学理论的逐渐衰弱,佛教思想中则更多地引进了儒家的思想。当时不论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学说,还是忠道孝道,乃至中庸之道,几乎无一不被吸收进佛教思想之中。在我国封建社会...

    许抗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91045339.html
  • 管窥佛法真实义

    。不可毁犯,试看牢狱中的囚犯,多半是犯了五戒的人。古今中外,各个国家,为安定社会,纲经人伦,立法条目,也没有超出五戒的范围。如我国儒家的五常——仁义礼智信,就是佛教所谓的五戒:不杀生曰仁,不偷盗曰义,...

    满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1949645.html
  • 佛法与现实人生

    不离世间法,离了世间法,出世法便无从建立,诚如六祖所谓:「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,离世求菩提,恰如觅兔角」。佛法中所说的世间法,是在五戒十善,五戒可摄在十善之中。十善与儒家的五常(仁义礼智信)之理相通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40351258.html
  • 当企业家遇上宗教管理的回归

    道教外没有自生的宗教,事实并非如此。  中国人的宗教就是传承几千年的儒家思想,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准则,推崇道德的自我完善。它的目的与佛教、基督教并无本质不同,均是劝人互爱向善,只是后二者因为有“轮回”...

    刘建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94353672.html
  • 周武帝灭佛异致天台宗产生

    仁义礼智信的五常到金木水火行,乃至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尚书》、《易》;从生产到生活、结发成亲、饮酒防盗、推廉、矜养等等。天台宗把现实社会中的一切“事”都收归实相,表现出对“事”的极其重视,表明天台思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42761686.html
  • 佛教对中国伦理学的影响

    一世父母,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得到济度,方是大孝。   为了说明孝道的重要性,中国佛教学者提出“百善孝为先”的理念,并以中国传统“仁义礼智信”等五常与&...

    道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94761950.html
  • 嵩山历史建筑群

    儒学是以孔子为宗师,以四书五经为经典,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思想的学术体系。春秋战国时,嵩山地区盛行的主要是法家文化。登封人管仲,是法家学说的先声人物。管仲的思想也为儒家所称道。他和鲍叔牙的交谊被称为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94763409.html
  • 佛法与世俗之间

    还是不可混为一体的。世间凡常的知见,怎能视同圣者超常的境界?从缘起的寂灭,空性平等,究竟无差别;从缘起的生灭,万象宛然,千差万别。假如说,世间法即是佛法,世俗谛即是胜义谛,那么孔孟思想,仁义礼智信,皆是...

    超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72068980.html